開江節(jié)·“漁歌唱春”|《嫩水漁歌》唱響對“母親河”的依戀
嫩水漁歌達斡爾,扎恩達勒撒滿江。在三百多年前,為避戰(zhàn)禍,達斡爾人從黑龍江以北南遷到嫩江流域。
達斡爾族漁民不論夏季和冬季,都會根據(jù)不同的水域和魚的各種習性,采用各種各樣的捕魚方式。有鑿冰圍網(wǎng)、火把叉魚、設擋亮子、放洞捕魚、坐網(wǎng)捕魚、下網(wǎng)掛魚、穿冰叉魚、守棚叉魚、鑿冰釣魚等。
漁民捕魚的方法也是各具特色,有些是達斡爾族人所獨有。橛子鉤就是達斡爾人一種原始而獨有的釣魚方式。魚竿是嫩江岸邊生長的柳條,魚線是用捻油浸過的白線繩,魚餌是草甸子上的昆蟲。半米左右長的柳條上,拴著不長的魚線和大號魚鉤,往河邊的泥土里一插,釣魚者就可以坐等貪吃的大鯰魚上鉤了。
達斡爾人“善騎射,能歌舞”,其歌舞音樂來源于生產(chǎn)、生活中,形式和內(nèi)容反映了達斡爾人民生活的喜怒哀樂。由于達斡爾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,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授民族歌舞,世代相傳至今可謂藝術瑰寶。
長長的嫩江,捕魚辛苦艱險,放聲高歌,是達斡爾漁民尋找慰藉的方法。尤其是開江后,美麗的嫩江上響起了那激動人心的《嫩水漁歌》,達斡爾人用甜美悠揚的歌聲,來表達對“母親河”嫩江的崇敬與依戀。
“嫩水清清向東流,清清江面蕩漁舟,搖船撒開金絲網(wǎng)呦,魚兒滿艙歌悠悠。咱們的生活比蜜甜,嫩水漁歌喲不離口……”20世紀70年代末,齊齊哈爾市藝術館副館長馬維新深入達斡爾群眾中體驗生活,一首描寫嫩江兩岸秀麗景色和達斡爾人樂觀質樸的歌曲《嫩水漁歌》應運而生。
時至今日,《嫩水漁歌》久唱不衰,亦成為達斡爾族代表性歌曲之一,只要有重大節(jié)日或群眾娛樂,都會響起這優(yōu)美的旋律。如今,很多年輕的達斡爾人在演唱時,會在第一遍用達斡爾語演唱,第二遍用漢語演唱,既保存了原汁原味的民族味道,也讓歌曲傳播得更廣。
哈爾濱日報記者 于秋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