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防疫·前行】迎難而上!“大白”坐“專車”進村上門采核酸
在通河縣通河鎮(zhèn)中興村,有一段8公里長的積水村路,這是“大白”陳世芬、侯麗微每天的必經(jīng)之路。為了進村開展“敲門行動”,她倆每天會準時坐進拖拉機的車斗里,一路顛簸進村。
侯麗微是醫(yī)務人員,陳世芬是志愿者,她們兩個一組,負責進村上門為鄉(xiāng)親們核酸檢測采樣。她們每天必走的這段村路穿越耕地,開春后,地里攢下的雪水匯聚到低洼處,好幾段積水很深,小車根本開不過去……每天8時30分,村委會派拖拉機來路上接她們進村。
拖拉機的車斗里沒有任何抓手,侯麗微緊緊把檢測試劑箱護在懷里;陳世芬緊緊地抱著她……為了盡量讓兩人安穩(wěn),開車的老鄉(xiāng)細心地把拖拉機掛到二擋,車速控制得很慢。盡管如此,還是顛簸厲害?!袄渚筒挥谜f了,這段路每天往返16公里,得在拖拉機上坐一個半小時,一天下來,整個人都要散架了。”陳世芬說,除了這段顛簸路,她們乘車30多公里才能返回縣城。
有核酸檢測任務時,二人先在村委會給鄉(xiāng)親們采樣,之后再上門給行動不便的老人等鄉(xiāng)親采樣。沒有核酸檢測任務時,二人就開展“敲門行動”,對全村各家各戶展開拉網(wǎng)式排查。鄉(xiāng)親們把這兩位“大白”當家里人了,無論是區(qū)域核酸檢測,還是信息錄入,大家都非常配合,盡量少麻煩她們。有村民特意拍下了她們完成任務,坐上拖拉機與鄉(xiāng)親們揮手告別的鏡頭,并發(fā)到朋友圈。大伙都說,每次見到她們,心里總是暖暖的。
陳世芬告訴記者:“全縣像我們這樣在疫情防控一線服務的志愿者有千余人,分屬于縣新時代精神文明實踐中心的88個所(站)。我們沒鄉(xiāng)親們說的那么偉大,但我們心里有愛,能把細微而平凡的事做好,就夠了?!?/p>
“這個世界上,從來沒有什么歲月靜好,只不過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”,這句話,人們有了越來越深刻的體會。在通河縣疫情防控一線,現(xiàn)在隨處可見紅馬甲、紅袖標,志愿者們在默默奉獻著,傳遞溫暖,也踏實了城鄉(xiāng)居民的心!
王磊 楊依明 哈爾濱日報記者 羅彥坤